|
 
薛武军 ,男, 1961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历:硕士 主要研究领域:器官移植
一、学历简况
1978年10月至1983年9月在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上大学本科。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上硕士研究生。
二、工作简历
1983年9月至1985年8月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任医师,从事临床医学外科专业的临床研究工作。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上硕士研究生,从事肾脏移植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1988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从事泌尿外科肾脏移植、血液净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
1994年1月至2000年4月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任副教授、教授,外科教研室副主任,肾移植科副主任、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陕西省肾脏移植中心主任,从事肾脏移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
2000年4月至今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第一医院 副院长、肾病中心主任(肾移植、肾脏内科、血液净化)、陕西省肾脏移植中心主任,从事器官移植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三、科研工作经历 :
创建了器官移植实验室,先后主持开展了 HLA配型,移植后CRP、IL-2及SIL-2R、IL-6、T淋巴细胞亚群等的监测,肾移植后CMV感染的监测及无环鸟苷的治疗作用探讨,新型利尿剂在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恢复不良患者的应用,移植肾二次缺血低温灌注后再移植,糖尿病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胰-肾联合移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器官移植中交叉配型方法的改进等研究项目。目前正主持 卫生部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共细胞培养的微囊化技术构建人工生物胰腺及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以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P和Kallikrein对转基因大鼠移植肾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30271241)。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高龄患者的肾移植、环孢素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睾丸移植等研究课题。指导两位博士研究生完成: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肾移植受者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大鼠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2位博士研究生正在进行人胰岛细胞分离与纯化的试验研究、共细胞及微囊化技术在体外构建人工生物胰腺及其临床前期研究(课题已完成);人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课题已完成)。2位博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开展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胰岛细胞的工作,目前工作进展顺利。
四、学会及任职
• 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委员
• 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委员
• 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 陕西省医学会理事
• 陕西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
• 陕西省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 西安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常务委员
• 陕西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评估组成员
• 《国外医学器官移植学分册》编委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编委
•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编委
• 《医学荟萃》编委
• 《中国肾友》编委
五、获奖情况:
• 1996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 1996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技新星”。
• 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 1998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政府津贴”。
• 1998年获“第十届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和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
• 1994年被评为“陕西省科协第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 1996年被评为西安医科大学“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1999年被评为西安医科大学“1998-1999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 1994年获西安医科大学“505教育基金”奖励。
• 1993年被评为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医师”。
• 2001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十佳科研人员”。
六.成果目录
• “肾移植术后 IL-2、sIL-2R及IL-6的监测及其作用研究”,200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肾移植后 C反应蛋白的监测及其作用研究”,199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器官移植中交叉配型方法的改进及微板法交叉配型的应用”,199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肾移植术后 IL-2及sIL-2R的监测及其作用研究”,1997年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 “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硫唑嘌呤致单纯红细胞性贫血”,1995年,陕西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
•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肾移植患者全血环孢素 A浓度的临床研究”,199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
• “环孢素 A三联用法在肾移植100例的应用”,1992年陕西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 “肾移植治疗糖尿病性肾功能衰竭”, 1993年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医疗新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 “胰肾联合移植”, 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新医疗新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田普训 教授 简介
一.简况
田普训 男,教授、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毕业于原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留校于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科工作至今。2006年以高访学者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美国迈阿密大学糖尿病研究所研修器官移植的基础和临床(重点为胰肾联合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主任、肾病中心副主任,陕西省肾脏移植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五届中青年委员会 委员,中国透析移植研究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现代泌尿外科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作为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在临床基础研究中,主要从事器官移植免疫发生与发展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共刺激信号的系列研究,较系统探讨了B7-CD28/CTLA4和CD40-CD40L 途径在移植免疫反应感应阶段的免疫活化、免疫调控等一系列变化作用和机理,提出共表达双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在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还研究中药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防治机理和价值。在临床研究中,致力于肾脏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多器官联合移植和高敏患者血液净化研究,擅长于活体亲属供肾的肾移植、儿童肾移植、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药代动力学和移植免疫学、感染监测等多项业务工作,开展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儿童肾移植和西北地区首例活体亲属供肾的肾移植临床工作;并协助开展了西北首例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有丰富的肾移植手术和指导移植患者长期健康存活的经验,从而使我院2000余例次肾移植术后患者5年人/肾长期存活率分别达80%和70%、移植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部分国际先进。
先后以主持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省部级科研基金三项资助,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项(三等奖,第三完成人)和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医疗新技术奖4项(主持两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6篇,参编专著或教材3部;
研究方向: 1.器官移植相关免疫学和临床研究;
2.肾脏病替代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肾脏病。
二.临床工作:
作为省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或主要参加开展了儿童肾移植、活体肾移植、西北首例胰肾移植及肝肾联合移植、术后 CsA 浓度和免疫学监测等多项研究,主刀肾移植千余例,全院已完成肾移植 2020 例次, 术后 5 年人 / 肾存活率 75% 和 70%,移植规模和水平达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主编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省肾移植技术准入条例和肾移植常规。
三.开展医疗新技术:
开展新医疗新技术:
1.胰肾联合移植临床研究 肝肾联合移植 (5例)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度新医疗、新技术成果壹等奖(排名第二)
肝肾联合移植5例 2002年4月 主要骨干参加整个临床过程;
2.小儿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度新医疗、新技术成果二等奖(负责人)
3.霉酚酸酯、低剂量CsA和强的松方案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度新医疗、新技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
4.活体亲属供肾的肾脏移植的临床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度新医疗、新技术成果一等奖(负责人)
四.科学研究
(一) 科研基金??? 主持国家级基金1项和省部级基金3项
1.2000年《抗CD40L单抗联合供肝细胞悬液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0K14—G13》,已结题。
2.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肾脏移植术》ISRC CN-M22-00-0034-0/V·R 人民卫生出版社
3.CTLA4Ig-IRES2-CD40L胞外区双基因的构建与鉴定;2002年第一医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YY-200202);已结题。
4.双基因共表达的树突状细胞输注诱导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及机理研究
200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371416)
5.人BTLA腺病毒表达载体构建、鉴定及在免疫调节中的机理研究
2004年度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C247)
6.茯苓素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2005年度陕西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中标课题(2005003);
(二)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2项
1.《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肾移植患者全血环孢素A浓度的临床研究》,
获199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获1999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3.《蟾酥脂质体防治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基础研究》
获1998 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三).发表论文 发表文章31篇
发表论文 近五年来发表文章
1.PuxunTian et al. Prolongation of renal allograft survival in rats by replication-defective recombinant adenovirus mediated coexpression of CD40L and CTLA4Ig 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6.38(5):1634—1637
2.李钊伦 田普训 等 人sCD40LIg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功能检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6):668-671 MI收录(通信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371416)
3.Zhaolun LI,PuxunTian(Response author) et al. Co-expression of sCD40LIg and CTLA4Ig mediated by adenovirus prolonged mouse skin allograft survival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2006,7(6) :436-444 MI收录(通信作者 (通信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371416)
4.田普训等. 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组织中B7-1及相关蛋白的表达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2, 23(3):186
5.Tian Puxun et al. Study Of? B7-1 And Its Relative Protein Expressive Characteristics In Allograft Biopies Of Acute Cellular Rejection In Renal? Transplantion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2002, 14(2): 166-169
6.田普训等. 人CD40L胞外区腺病毒分泌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 25(21):1961-1963
7.田普训等. 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与急性排斥关系的临床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3):2168-2170
8.田普训等. 应用FCM监测肾移植患者颗粒酶B、穿孔素表达的临床意义 中华医药杂志 2003, 3(11):973-975
9.田普训等. 人CD40L胞外区、CTLA4Ig共表达双基因腺病毒载体的克隆和鉴定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4,21(4)431-434
10.田普训等. 活体亲属供肾的肾移植5例报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2,7(4):203-204
11.田普训等. 儿童肾脏移植的临床特点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20(2):68-70
12.田普训等. 重组腺病毒介导CD40L和CTLA4Ig的共表达和对人混和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 中华器官移植杂,2005, 26(11):694-695
教学方面:除完成临床教学任务外,还参编了一下教材的编写:
1.临床医学概论 . 高等院校选用教材(医学类)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书号:ISBN7-03-009153-1
2.外文教材:SURGERY Textbooks on Clinical Medicin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an’s Offic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November 2004
 
丁小明 ,男 ,1970年9月1日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陕西省器官移植学会委员。
1988年—1995年,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七年制攻读本科、硕士学位;
1997年—2000年, 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器官移植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1995年—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肾移植 中心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
2005年7月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 肾移植 中心副主任
发表论文:
• 丁小明,等。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及移植肾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 B表达的研究,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26(6);344;
• 丁小明,等。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皮肤移植受者诱导免疫耐受的模型建立,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1,22(5);310;
• 丁小明,等 .IL-4在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皮肤移植受者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2,23(2);110;
• 丁小明,等。 肝脏作为免疫优惠器官的机制探讨。中华外科杂志, 2001 , 39 ( 10 ): 810 ;
• 丁小明,等。 Fk506在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肾移植受者中的应用研究. 肾脏病与透析移植杂志, 2002,11(4): 358
• 丁小明,等。高位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全血 CSA浓度的检测和临床意义。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0;21(4);345;
• 丁小明,等。尸体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体会。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2000;21(5);483;
• Ding,et al.The role of microchimerism in the induction of tolerance by pretransplant infusion of donor liver nonparenchymal cell 。罗氏亚洲器官移植会议。
• 丁小明,等。 微嵌合体在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皮肤移植受者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南京全国器官移植大会
科研基金和成果:
• 高危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1999年获得 卫生部三等奖 ,第五获奖者
• 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树突状细胞表达 CTLA4-Ig-IRES2-CD40L胞外区双基因及其在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机理研究。200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第二承担人
• 表达 TGF-β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1999年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主持 。
• BCL-2及BAX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分子机理研究。2000年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基金 ; 主持 。
• 供者肝脏非实质细胞输注肾移植受者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 2000年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基金 ; 主持 。
• HLA配型在尸体肾移植中的作用研究。1996年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金 。 主持 。
参加的研究:
• 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的研究、
• 胰 - 肾联合移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的监测及其防治研究、
• 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研究、
• 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研究、
• PRA 、 HLA 配型的临床应用研究等
参加的新医疗新技术:
• 儿童肾脏移植
• 活体肾移植
• 胰肾联合移植
临床工作:
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掌握最新动态,并应用于临床实际,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的学术会议并发言(两次欧洲器官移植会议、两次亚洲器官移植会议)。从一九九八年成为主刀医生开始,每年主刀完成取肾、肾移植手术 60 余例,七年来共为两百余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手术效果良好,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赞誉。除进行一般常规的肾移植手术外,还主刀完成了一些病情复杂、难度较高的手术。熟练掌握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法及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参加了胰、肾联合移植,儿童肾移植,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等新技术的开展。 通过完成这些工作,极大地锻炼了自己,成长为肾移植中心的中坚力量。
教学上:
• 先后指导多名名硕士生、低年资主治医师、高年资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
• 留学生的英语授课
• 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授课
• 五年制本科生的授课
学术团体任职:
• 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器官移植学会委员
荣誉称号:
• 获得 1997-1998、1999-2000 年度医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 2001年度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十佳医师 1.jpg (9.2 KB)
2007-7-4 18: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