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男(4.4-5.7)×1012/L s% L" K/ q H [1 s
女(3.8-5.1)×1012/L
( y+ O7 m: D5 Z5 E" |6 M新生儿(6-7)×1012/L
3 r& g; D, |/ w0 \8 R儿童(4.0-5.2)×1012/L |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F% A7 k4 K4 m; f" c' X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
| | 男120-165g/L6 ^* R* Z7 ?: P* q9 f4 Q5 M
女110-150g/L | |
| | 男性0.39-0.51
, m* j, J( ~% C女性0.33-0.46 |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G$ h: L. Q0 M- H& c2 ~/ W0 P
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
| | |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
| | | |
| | | |
| | |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3 K( {( N3 U.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 |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
| | |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8 Z; k; B$ t4 s, F! o& T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
| | 成人(4-10)×109/L6 ? ~6 Y( J/ P$ l5 h& Q: p# W, M
儿童(5-12)×109/L
" J9 C; D* o; E新生儿(15-20)×109/L |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 ]" m$ l1 T" j4 _/ A$ ?% Q* j)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
| | |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
| | 中性粒细胞$ P/ ^1 M5 e6 B8 z/ U( p- {6 M$ g
杆状核1%-5%分: [9 R& J4 B+ G- X
叶核50%-70% |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 y0 o7 C. ~- W( h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 | 嗜酸性粒细胞
1 z3 q0 O7 Q2 @0.5%-5.0% |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y5 A) F$ {& P' G3 j0 x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 | 嗜碱性粒细胞
: A- q5 Q9 i$ Y9 h& ~1 ^ J0%-1% |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
| | 淋巴细胞
6 J2 n2 S: ^% S/ s# y9 g @20%-40% |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 T+ x' z7 i5 Q) x8 g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
| | 单核细胞. H" x* G4 h9 h. a- G0 N9 i
3%-8% |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
| | 1-3min6 k7 U! L- a5 z9 X
大于4min为延长 | 延长见于血管壁结核或功能有缺陷,血小板量或质缺陷,血管性血友病等,以及多种药物副作用、偶见于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的缺乏症及抗凝治疗过量。 |
凝血时间试管法% F; ]0 [; Y9 I- }
凝血时间玻片法 | | 5-12min
1 p( l1 `# B8 K) H$ }1-4min | 延长见于血友病甲乙和ⅪⅫ缺乏症,也见于凝血酶原因子V、X和纤维蛋白原严重缺乏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缩短: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 |
| | | |
| | 男性小于15mm/h/ @: |! I- c& J! F
女性小于20mm/h | 增块:①生理性、运动、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直至分娩后3W)60岁以上高龄。# z U: p% M( c# X3 R& E; c. Z
②病理性:各种炎症。风湿热活动期、结核活动期、组织损伤及环死持续2-3W,以肌梗死发病1W左右,恶性肿瘤,其它各种高球蛋白血症,稀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 i% {$ Q: ?0 O% W" ?6 Z减低:主要见于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多症,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恶液质,抗感染治疗药物。 |
| | 1.003-1.030晨尿大于1.020
$ \6 X: h8 t0 c4 Q24小时尿为1.015-1.0254 q" H( f( d# s0 z
婴儿1.002-1.006 | 尿比重增高大于1.025为浓缩尿,见于急性肾炎,肾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体克及未控制的糖尿病。
9 X. {! |$ r! f, }6 L$ Q' D比重减低小于1.005为低渗尿,见于尿毒症,原发性或心源性崩症,慢性肾衰、恶性高血压病。尿液含放射线造影剂时可使比重大于1.050。 |
| | | 尿液HP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
* ~3 i7 G; l1 ePH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