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62|回复: 0

[术前知识]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理与临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8 11: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引起ATN的病因很多,可大致分为两大类:(1)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肾脏缺血持续2小时以上会累及肾实质,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缺血后血流恢复灌注会加重这些损伤。(2)中毒。某些药物、造影剂、重金属、蛇毒等理化因素,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1 病理变化
  ATN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多不受影响。根据病因可将ATN的病理变化大致分为缺血型和中毒型两种。
  1.1缺血型
  正常情况下肾血流量90%以上流经皮质肾单位,仅有不足10%流入髓旁肾单位。ATN时,髓旁肾单位血管扩张,使肾脏血流量的90%流经该部位,皮质血管痉挛收缩使皮质缺血。故肉眼观察可见肾脏增大而质软,皮质肿胀苍白,髓质充血呈暗红色。
  (1)光镜检查: 早期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空泡变性,甚至出现气球样变,后期出现上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以及细胞核浓缩、碎裂、核溶解。坏死、崩解的上皮细胞可脱落入肾小管管腔内,呈模糊的颗粒样结构。病变往往呈片状或灶状。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后肾小管基底膜裸露,严重缺血时基底膜断裂,使管腔与肾间质相通,尿液渗入肾间质,致使间质出现充血、水肿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图1、图2)。在上皮细胞坏死区域,常可见到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现象。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依赖于完整的肾小管基底膜,故在基底膜断裂部位仅有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形成瘢痕组织。
  (2)电镜检查: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甚至线粒体膜破裂。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以及吞噬空泡增多。上皮细胞腔内的微绒毛断裂及脱落。重者各种细胞器崩解,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有时可见基底膜裸露和断裂。
  (3)免疫病理:阴性。
  1.2中毒型
  中毒性肾小管坏死与缺血性肾小管坏死的病理变化基本类似,但病变多分布均匀。由于不同的毒物损伤的肾小管部位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肾小管的不同部位病变可能不一样。肾小管基底膜断裂少见,因而再生修复现象较常见。然而,单从病理上往往难以区分ATN的病因。
  2 临床表现
  典型ATN(少尿型)临床上分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3个阶段。
  2.1少尿期
  (1)尿量减少: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可持续2~4周,平均10天左右。少尿超过4周,提示有广泛的肾皮质坏死。少尿程度越严重或持续时间越长,患者肾功能恢复的时间越长,肾功能不恢复的概率也越大。
  (2)进行性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升高,每日上升可分别达3.6~7.1mmol/L和44.1~88.1mmol/L。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性下降。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①水钠潴留,可出现全身水肿、高血压等,严重时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脑水肿等而危及生命;②高钾血症,是少尿期的重要死亡原因;③低钙及高磷血症;④低钠血症(主要是稀释性低钠)及低氯血症;⑤高尿酸血症;⑥代谢性酸中毒常见。
  (4)尿液化验:尿蛋白多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尿比重低于1.015;尿渗透压低于350mOsm/(kg·H2O);尿钠排泄分数>2;尿自由水清除率趋于“零”或为正值。
  (5)急性尿毒症症状:①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以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及败血症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感染的发生;②呼吸系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肺梗塞等;③心血管系统: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低血压、心包炎甚至心包填塞等;④消化系统:厌食、恶心、腹胀、消化道出血等;⑤神经系统: 头痛、嗜睡、定向障碍、肌肉抽搐、昏迷以及癫痫样发作等;⑥血液系统: 可有轻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伴大出血时贫血加重,常合并出血倾向如血小板减少及功能异常等。⑦内分泌系统: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及1,25-(OH)2-D3水平降低,糖耐量下降及胰岛素抵抗等;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2多尿期
  (1)ATN患者尿量渐增至400ml/d以上时,提示进入多尿期。尿量逐日增多,在不用利尿剂的情况下,尿量>2000ml/d甚至更多,可持续1~3周。进行性尿量增多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标志。
  (2)尿量增多的初期仍然可有血清BUN、Scr的升高以及出现高钾血症的可能,后期应注意低钾血症的发生。
  2.3恢复期
  多尿期后随着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血清BUN、Scr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基本纠正,肾功能明显恢复,但常遗留轻度肾小管功能障碍,约3~12个月内大部分患者肾小管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少数可遗留永久性损害。
  非少尿型ATN尿量往往在500~1000ml/d或以上,其临床表现较少尿型轻,但有文献报道病死率仍可达26%。
  3 诊断
  诊断标准包括:
  (1)有肾缺血、中毒等病史。
  (2)患者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周)GFR或Ccr下降50%以上,血清BUN、Scr迅速升高,或既往有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GFR或Ccr较原水平下降15%以上。
  (3)排除肾前性、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变和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符合以上条件,ATN的诊断基本可以成立。但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许多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病因诊断难以确立。此时需要详尽的病史、仔细的查体以及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应进行肾活检。
  4治疗
  4.1少尿期
  (1)急诊处理:严重的高钾血症及急性心力衰竭是ATN的急症,应迅速予以处理。高钾血症的治疗措施包括:①10%葡萄糖酸钙10~30ml缓慢静脉推注(5分钟内推完)以拮抗高钾血症的心肌毒性作用,作用持续而短暂。②5%NaHCO3 100~200mL静脉滴注,作用可持续数小时。③高糖(50%葡萄糖)+胰岛素治疗〔葡萄糖(g)∶胰岛素(U)=4~6:1〕静脉滴注,30分钟可发挥作用,持续数小时。④透析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合并急性心衰时应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酌情给予速尿(80~400mg)及扩血管药物(如硝普钠),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透析准备。
  ATN患者透析治疗的绝对指征是出现尿毒症脑病或尿毒症性心包炎。相对指征包括无尿24小时,少尿48小时以上;严重的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心电图出现明显的高钾表现;血Scr>528.6mmol/L,血 BUN>28.6mmol/L;水、钠潴留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血碳酸氢盐浓度持续<12mmol/L。对高分解代谢状态的病人〔血BUN升高>8.9~10.7mmol/(L·d),血Scr升高>176.2mmol/(L·d)〕,血钾升高>0.5mmol/L·d)应立即开始透析治疗。在选择透析疗法时,可以考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于有心力衰竭、脑水肿或高分解代谢的重症ATN患者应首选CRRT。
  (2)饮食与水的摄入:对于无显著营养不良、尿素生成率低(≤4~5g/d)的非透析患者可补充0.3~0.5g/(kg·d)的必需氨基酸或0.6g~0.8 g /(kg·d)的优质蛋白。而对于伴显著营养不良、尿素生成率高(>4~5g/d)、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给予1.0~1.2g/(kg·d)的蛋白质或混合氨基酸。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约30~50kcal/(kg·d),每日最少摄入碳水化合物100g。入液量应按照“量出为入”的原则补充,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可适当放宽补液量。同时还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电解质等。
  (3)处理代谢性酸中毒:当血浆HCO3~<15mmol/L时可根据情况选用NaHCO3、乳酸钠等。纠正酸中毒后,血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可发生手足搐搦,应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20ml。
  (4)控制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4.2多尿期
  重点仍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应防治各种并发症。约1周后血BUN、Scr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应相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4.3恢复期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
  5 预后
  ATN是肾内科的急重症,其死亡率高达50%。约有5%的患者可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测  试:
  1. 正常情况下流经皮质肾单位的血流量占肾血流量的比例:
  A. 60%;
  B. 70%;
  C. 80%;
  D. 90%。
  2. 下列哪项答案不是ATN的典型病理表现:
  A. 系膜细胞弥漫重度增生;
  B. 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
  C. 上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
  D. 肾小管基底膜裸露。
  3. 典型ATN的临床分期在时间上依次为:
  A. 多尿期、少尿期、恢复期;
  B. 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C. 多尿期、恢复期;
  D. 少尿期、恢复期。
  4. 下列哪项提示典型ATN患者进入多尿期:
  A. BUN、Scr开始下降;
  B. GFR或Ccr恢复正常;
  C. 尿量渐增至400ml/d以上;
  D. 血钾恢复正常。
  5. 治疗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方法是:
  A. 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缓慢推注;
  B. 5%NaHCO3100~200ml静脉滴注;
  C. 50%葡萄糖100ml+胰岛素10U静脉滴注;
  D. 透析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三肾网 ( 晋ICP备12008740号 )

GMT+8, 2025-5-1 19:49 , Processed in 0.03589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